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3641|回复: 44

清本正源:“玻璃陨石”,一词应改为“陨石冲击玻璃”或“冲击玻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8 21: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有关“玻璃陨石”的成因,之所以曾经有多种说法,首先说明种类各有差异,其次是研究者结论不一。不管是鉴于科研设备、技术的限制,还是认知的局限,都一次次的得出了“结论”,有一次次的又推翻.......如今多流行的说法是“雷公墨是冲击玻璃”,且信誓旦旦的。但是,该结论还是和之前的多种版本的“结论”一样,只是推论而没有实证,保不准什么时候又有个啥子论出来把它打翻了。
    而就“雷公墨是冲击玻璃”的结论来说,尚有样品特征无法解析的问题。一是物质元素含量的区域性统一性,二是样品形态的地域性差别,三是样品的多次空中爆裂特征。
    众所周知,形成冲击玻璃,必须是核爆级的陨石冲击,也就是足够快,而且大,那么冲击面必然足够大。在足够大的地面上,又必然有各种不同的物质元素混杂,且地面相隔几公分土体的物质元素必然千差万别。因此,冲击核爆熔融溅起的液化物质元素含量就绝对应该各有差别。然而,从澳大利亚到广西广东近万公里分布散落的雷公墨,竟然所有样品的物质元素高度一致!——显然,冲击说没有能够解析样品的物质元素的一致性。
     对于不同散落区的“冲击玻璃”,如果都是冲击熔融飞溅到空中回坠,各区域的样品均应有共同的在空中垂直/斜向上高速溅飞,之后又回坠落地的过程。那么,无论哪个散落区的样品都应具有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熔融液质在空气中摩擦的共同特征——气印。但事实上有些散落区的样品根本没有气印。
    还有,许多雷公墨样品上具有一/两次爆裂面特征,这说明这些样品是在固态条件下爆裂。若按“冲击玻璃”说,只有溅射物体被溅飞到高空速度降低后无摩擦热才会冷却固化。但按“冲击玻璃”说所说的高度回坠地面,显然没有足够的穿越速度使得样品受到大气反冲爆裂,之后又还能与大气层摩擦生热使得新断面形成穿越气印。
    另外,既然“冲击玻璃”说认为雷公墨是从高高的天上掉落地面上,那么,以雷公墨的强度,在那么高的空中掉下来,总有不少样品击中硬物而破断或崩裂。但几乎所有的雷公墨样品都是满布麻麻渣渣的“气印”,极少见有贝壳状断口。
     .......
     因此,此“冲击玻璃”说还是此“冲击玻璃”说,彼雷公墨也还是彼雷公墨,依然未被人所认知。

   注:以上只是个人观点,疏误之处,望老师星友们指教。
发表于 2023-8-20 21:55: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随着我搜集到样本的增加,逐渐出现了两大类外观表面形态截然不同的“雷公墨”。一类表面麻麻渣渣,触摸甚至如突刺感——这类几乎在山上发现。另一类表面则较为平顺,触摸基本无突刺感,甚至感觉较为柔滑——这类则几乎都是河道淘沙弃渣堆、或是海滩发现。而哪怕就是邻近海滩的山上发现的雷公墨,也是麻麻渣渣的表面。
     这个情况可能会推翻如今所谓“公认”的结论——雷公墨不可能有选择性的把不同表面形态的飞溅到山上或水里/海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中陨网✪国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5-10-20 05:33 , Processed in 0.1139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